查看原文
其他

当我们不在大猫谷找雪豹的时候,我们在做什么

刘之秋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
2024-09-08

由于疫情原因,昂赛大猫谷自然体验一直反复停摆,常常有人问,那你们团队还有事做吗?还需要在玉树驻点吗?


是啊,当我们不在大猫谷找雪豹的时候,我们在做什么?好的,这就把我们工作日常的细枝末节(流水账)安排上,呈现给大家。


01 与老友同行

9月24日,蒙蒙亮的清晨八点,雾气还没有从山谷中完全散去,我们从工作站出发,预备开车一个小时赶到昂赛乡上。我的内心有点忐忑,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在约定的时间到场——每次社区会议都会有阿吾因为个人事务迟到或请假,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情况,因为昂赛乡面积很大,对于分散居住的当地人来说,到达某个选定位置的确算是路途遥远,或者,由于家庭成员普遍较多,换季时节常常会发生老人、孩子生病的情况,这样一来就要去州上、县上乃至西宁治病,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。

如心情一般忐忑朦胧的晨雾


九点,我们准时抵达乡政府,开始为接下来的自然体验社区培训做准备。其实,这类培训我们每年都在组织,更多时候是就着社区会议一起进行,根据当时出现的问题做针对性培训,内容包括语言交流、体验守则、寻兽技巧、防疫措施等等,尽管有些东西会被反复提及,但这是必要的,因为在整个自然体验过程中,一些基本原则是需要大家每时每刻都注意做到的。


不过这次,我们邀请了山水的老朋友Terry TOWNSHEND,这是自2018年之后,Terry时隔三年再次参与到培训中来。三年前,自然体验刚刚在昂赛起步时,我们共同为第一批接待家庭做了一系列完整的培训,此后陆陆续续加入的接待家庭向导,或是进行单独培训,或是跟着老向导进行学习;此外,目前的接待家庭中,至少有1/3已经将向导工作逐渐交付给家中的年轻成员,这些年轻人大多数也没有经历过系统培训。因此,这次的集中培训对于社区来讲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。


令人惊喜的是,阿吾们非常准时,除了个别还在赶路的,十点钟大家几乎全部到齐。而几位应我们邀请来学习交流的地青村村民也早早到了,地青是新近建立的社区保护地,我们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未来发展的思路。


我和Terry从七月份就在计划这场培训,由于八月疫情反复出现,出发前几天,Terry已经定好的行程不得不取消,被困在北京许久的他也感到万分无奈。九月,我们重新启动计划,在月末努力促成了这次行程。在反复沟通中,基于对社区的了解,我们认为阿吾们通过三年的自然体验实践,实际上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备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,唯一需要的可能是要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,整体验证一遍。因此培训应该采取一种更为自主的形式,由阿吾们自己来讲,分享知识和经验,并在共同的实践中相互学习和反思。


02 培训进行时

培训正式开始,预想中会格外复杂漫长的英译中-中译藏过程也开始了。不管能不能听懂英语,阿吾们见到Terry都要比手画脚地交流一番,脸上绽放出无比灿烂的笑容,毕竟这可是老朋友哇。


我们先讲兽类,展示动物的图片,然后由阿吾讲出汉语学名、食性和生境,以及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。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过程,阿吾们分享了很多本土化的认知,比如:


雪豹吃岩羊,昂赛山谷里到处都有,二、三、四月份最常见,现在山上有雪,岩羊下来,雪豹也下来了;金钱豹在树林里,吃岩羊,也会在牧区周围吃马,爱吃小牛,因为容易叼走并且肉不硬;猞猁就在路边,吃小牛、岩羊、白马鸡、兔子等,早六点和晚六七点常见,而体型相对较小,有人来就卧下去所以不好看见,有时爬树是为了看得远;


豹猫体格小不容易看到,吃鼠兔和小虫子;兔狲在苏绕村更多,吃鼠兔和小鸟;这里没有的荒漠猫,大家也知道,它们吃鼠兔,住在草场上;狗獾的藏文是“zhagua”,相比之下猪獾更臭且脸上花纹不明显,狗獾吃果子、鼠兔和山鼠,寒冷季节会跳到水里弄湿爪子,上来结冰以后回洞里给孩子喂水,另有个谚语,说骑马都追不上狗獾;

狗獾:我这么快我怎么不知道?


狼这种动物,是肉就吃;水獭吃鱼,冬天结冰后在澜沧江边很常见;赤狐吃鼠兔和小鸟,冬天皮毛最好看;香鼬吃山鼠、小鸟和虫子,特别臭,虽然小但很聪明。


接着是更加考验大家的鸟类环节,不过一见到图片、听到鸣叫录音,阿吾们就能立即分辨是什么鸟,尽管可能还不能完全说出学名。单一物种之外,Terry还对兽类的全球分布情况和鸟类的迁徙地做了概述,希望能让阿吾感受到这些朝夕相处的动物,其实都很珍贵和罕见,并与远方的世界有真切的联系。

Terry原话:“我的家乡三百年前也有猞猁呢…“


除了基本的野生鸟兽知识,我们进一步梳理了接待的原则,先是让大家分组讨论总结,内容写在大白纸上,然后每组推选一位成员分享。有些阿吾对这种形式感到很陌生,迟迟无法动笔,也有阿吾迅速写下了条理分明又美观耐看的藏文。阿吾们严肃认真地分享后,我们发现安全问题是被所有小组首要提及的,比如,上车前要围着车转一圈检查,车上需要准备各种维修应急工具,在野外不能让体验者独自离开太久等等。对于其他方面的原则,我们也一条条再次进行了讲解,阿吾们积极回应,扩充了更多的注意事项。

本组喜提全场最佳书法奖


03 轻松有趣的自然体验

坐下来讨论和分享是很有意义的事情,但更为关键的是实践。接下来,阿吾们自己讨论分组并整体安排第二天上午的行程,我们作为自然体验者每人跟一个小组,住在接待家庭。在整个过程中,观察大家在自由组合后如何协作,带好这次活动。


一阵吵吵闹闹,阿吾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后,总算从车辆、位置、经验等诸多因素中分出四个大组,由四位管理员带领组织,走不同的路线去体验。


我被分到阿吾云塔这组,晚上也是在他家住。赶到家中,吃完晚饭已经不早了,阿吾在体验者住的房屋里烧好了炉子,炉子上放了一锅可以一直保温的热水,旁边还有冷水桶,暖壶里灌满了要喝的水,卧室早早铺好铺盖,衣柜里放着很多备用的被褥。阿吾非常细心地在客厅里放置里几个塑料盆,问我要不要泡脚。天哪,高原上泡脚简直是太豪华的体验啦!

这位阿吾家甚至做了一个很日系的接水池


由于组内的几位阿吾最终决定在热情村汇合并带领活动,第二天我们必须很早出发。前一晚跟阿吾说不用麻烦做早点,六点,天还黑着,我们带了一些口粮就出发了。


以动物观察为主的体验一定会是辛苦的,因为我们需要遵循动物们的作息时间,日出日落是它们“上下班”忙着去觅食的时间,此时看到动物的机率最大。我们一路驶向目的地山沟,到达时天刚刚亮,阿吾们慢慢开车,同时认真地观察前方两侧山坡上是否有动物。我们停在一条沟里车行道的尽头,两位阿吾组成小队,慢慢向里走去,看看是否有动物,如有,就会再回来通知我们。这样行动一是为了少一点人不惊动动物,二是不让体验者过多消耗体力。不过由于一直是阴雨天气,我们关于动物的收获并不多。

行程中颠簸的体验者视角


回到乡上,四个组坐在一起,梳理和总结这短短的行程。尽管时间有限,但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在实际带领中,每个组都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,比如阿吾云塔组,阿吾本人为了本次活动早上四点钟就起床了,非常细致和严谨地检查了车辆,出行时还把观测点附近的垃圾捡了一遍,才仁尼玛则在带领过程中,不断讲解动物观察需要注意的细节;阿吾义西组的各位向导分工明确,有人帮忙背包,有人开车,有人专门找动物;阿吾尕玛索南组,年轻的阿吾们提前一晚凑钱购买小零食放在车上,第二天下雨后还不断关注体验者的状态,是不是冷了、累了等等。以上种种,都会提高整个过程中体验者的感受,总体而言,同事们都感到行程是愉快的。


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部分,因为我发现,其实好的体验并不仅仅是以能否看到动物作为标准(因为这是不能保证的,也因为这不是自然体验的全部内容),而体验是否愉快,实际上关乎很多维度。比如最基本的安全问题、吃住出行的实际感受、向导和体验者的沟通流畅度、体验者是否真正能够投入体验等各种方面。

真实的自然体验可以很放松也很欢乐呀


无疑,在三年的实践中,阿吾们都已经具备比较全面的接待能力,也有自己突出的优势,尽管山水作为这个社区项目的技术支持方,一直持续进行能力建设和评估考量,但也并不希望大家成为流水线一样的旅行社导游。而这两天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,阿吾们可以通过彼此合作和学习来突出优势,补足短板,比如,短时间内很难提高的汉语能力,可以由向导内部的协助来解决,而年轻人普遍汉语比较好,也可以在协助年龄稍大的向导时,习得更多带领的经验。


04 一场独特的“考试”

Terry感叹,刚刚来到社区时,大家对兽类认知还算多,鸟类几乎不了解,久别之后,他看到阿吾们的进步,极强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几年内主动关注鸟兽并积累了很多知识,并且可以更加流畅和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,更多地考虑社区内的公共事务,真的是令他感到很惊讶又很高兴。“如果这是一场考试,大家都可以考一百分了!”


我松了一口气,想着,如果这真的是一场考试,也会是我们的考试,以社区的成长来衡量的话,那我们至少可以及格了吧!


培训结束,阿吾们和我们一一道别,难得聚齐一回的他们,出门后又在院子里围成一圈,不知道讨论什么别的事情。在会议室里看着他们聚精会神地发言和讨论,我感觉很欣慰——无论如何,这个社区中,一些人真正的成长起来了,而且为着自然体验做得更好而努力,这既是为了自己的家庭,也是为了整个社区,这些强有力的规则使社区里的所有家庭牢牢地连接在一起,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也还都会这样稳定地运转下去。

严肃(前排)又喜庆(后排)的合影


也许未来一切都会不一样,没有人能够预测这样的未来何时到来,而我们的工作由这些日复一日的琐碎构成,或许有微小改变又或许没有,看起来未必有很多人想象中的有趣。但就我个人而言,此时在这里,看到这个项目仍然保持了初心和原貌,并且迈向了新的阶段,就觉得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,也愿意为保持一种相对公平的良好状态而努力参与和影响——在“我们”的国家公园,做更多“我们”能做的事情。


-END-


撰文/刘之秋

排版/董昭言


*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。

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@shanshui.org


作者介绍

刘之秋

三江源团队国家公园项目成员,从风景园林到自然教育到户外领队再到自然保护,一直在试图了解和探索人如何栖居在大地上。


关于昂赛,你还可以了解:


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山水自然保护中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